【摘要】今年以来,曾经炙手可热的“固收+”基金正在频频遭受质疑。
在股债市场大幅震荡、可转债高位回调、新股破发常态化等多重因素的叠加下,以债券打底,通过股票、可转债、打新等增厚收益的“固收+”基金面临挑战,百余只产品年内最大回撤超10%,甚至有部分基金最大回撤超30%,与投资者对“固收+”低波稳健的期待大相径庭。
市场的退潮正在让“固收+”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,但资管新规下理财进阶的巨大市场缺口却仍等待着填补。“固收+”如何整装再出发,真正承担起承接中低风险理财的历史使命,成为摆在基金行业面前的一大命题。
为什么“固收+”变成了“固收-”?
据数据统计,截至5月20日,全市场“固收+”基金(主要为二级债基和偏债混合基金)今年以来的平均收益为-3.27%,其中表现最好的产品年内收益8.47%,但同时也有68只基金年内跌幅超10%,最差的几只基金年内跌幅超20%,堪比权益类基金。
再从对于“固收+”至关重要的回撤控制来看,截至5月20日,全市场“固收+”基金今年以来的平均最大回撤为5.83%,其中有160只产品的最大回撤超10%,个别产品的最大回撤甚至超30%,使得不少投资者质疑“固收+”变成了“固收-”。
“今年以来股票和可转债持续下跌,若配置比例较高且品种选择不好,净值回撤幅度就会比较大。” 华宝安宜债券拟任基金经理李栋梁表示,近两年“固收+”发展比较快,有很多资金借道转债来做“+”的部分,推升了整个转债市场的估值,但一旦股票市场下跌,也会引发转债市场巨震,流动性收缩容易导致股债双杀。
从客观环境来说,股债双杀是今年“固收+”整体表现不佳的主要背景。诺德基金基金经理谢屹认为,今年的大环境是美联储加息,是全球流动性的收缩年,债券市场随着海外收益率的上升而承压,股票部分受疫情等内外因素制约也发生下跌,同时,因为正股的下跌,整个转债市场的收益也是负的,这些都促成了“固收+”表现不佳。
但与此同时,市场的退潮也让“固收+”的一些问题得到暴露。比如,股票和可转债是“固收+”增厚收益的重要来源,但市场上不少“固收+”基金不仅在债券部分以可转债为主,“+”部分的股票仓位和持仓风格也较为激进,与其说是“固收+”,更像是披着“固收+”外衣的权益基金。
以某只被公司打着“固收+”标签宣传的偏债混合基金为例,截至一季度末,该基金前十大重仓债券中有九只可转债,股票持仓也大比例集中在高波动的新能源概念股,且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大幅提高了持股集中度,进一步放大了波动。截至5月20日,该基金年内最大回撤超20%,净值跌幅近15%。
类似的现象在“固收+”产品中并不少见,据数据统计,截至一季度末,全市场有87只“固收+”基金的股票+可转债仓位超过了70%。这种相对激进的操作在市场好的时候当然皆大欢喜,但一旦潮水褪去,风险一览无余。
交易型“固收+”将加剧市场波动
自诞生之日起,“固收+”就被寄予着承接中低风险理财需求的希望,但显然,部分“固收+”的操作已经与这一期待背道而驰。
除了上述相对激进的操作风格,再比如,有基金经理在采访中向记者指出了“固收+”存在的另一大问题——频繁交易,且这种交易方式已经对市场有所反噬。
上海某“固收+”基金经理在接受采访时坦言,目前市场上的“固收+”存在许多交易型产品,即以固收打底,然后剩余仓位用来频繁交易,换手率较高。为了控制回撤,这种交易行为会使得市场下跌时出现了大量止损盘,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下跌,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。
据数据统计,2021年全年,“固收+”中的偏债混合基金的股票换手率平均高达约4.49倍左右,已超过同期主动偏股型基金约2.41倍左右的换手率水平。
“虽然目前国内投资者可能对波动的忍受度较低,在市场下跌时发生赎回,我们要按照相应赎回比例去调整,但有些基金经理会因为担心市场下跌更加主动的抛售,造成了市场更深幅度的下跌。”该基金经理表示。
上投摩根绝对收益投资部总监陈圆明也向记者表示,本轮回撤可能是历史上回撤达到估值低位速度最快的一次,主要原因就是交易型资金的规模占比仍较高,国内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理念还不够成熟,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体系的波动。
陈圆明认为,相对排名的考核方式、过于硬性的回撤要求都可能是导致“固收+”动作变形的原因,“比如回撤控制,一旦有硬性要求就会出现止损意愿,放大金融市场波动。”
“固收+”如何再出发?
虽然“固收+”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,但不可否认的是,在利率下行、刚兑打破的大背景下,“固收+”承担着理财进阶的时代使命。但事物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,“固收+”如何整装再出发?基金经理们提出了一些建议。
首先,在回撤控制上,陈圆明表示,“固收+”应该利用多资产、多策略之间的负相关性来降低波动,而不是依赖交易。
谢屹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,抖客网,他认为,“固收+”的产品回撤控制主要靠两重力量来保障,一个是不同资产之间的合理配比,一个是资产类别内部的个券分散。首先,要充分利用“固收+”多资产类别的优势,让不同资产收益的负相关性来对冲彼此,降低波动;其次,在股票类和转债类资产内部也需要非常分散,“我们持股和持债数量都在30个以上,这样又可以分散掉个券的风险,降低回撤。”
陈圆明还进一步补充到,回撤控制应该贯彻到事前、事中和事后整个环节。第一是事前的风险控制,即对单一资产类别风险进行预先评估;第二是事中的风险控制,随时检测资产之间的相关性,并努力打破这种相关性,寻找不相关的部分,实现分散投资才有意义;第三是事后的风险控制,包含消除确定性风险、对新风险的识别和定位等。
其次,“固收+”不能为了排名和规模押注单一行业,他建议以一个宽基指数作为参考基准,尽可能在行业上适度分散,行业集中度过高、个股集中度过高都不可取。
“因此,在考核方式上,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超额收益以及超额收益的稳定性,包括我们是否在多个维度上都获得了超额收益,比如增强配置、行业配置、个股个券配置等维度。” 陈圆明表示。
此外,在大类资产配置上,陈圆明表示,历史已经多次证明,股票和债券都是风险资产,资产配置不能股债分离,而是要通盘整体地去做解决方案。
“从理念上来说,‘固收+’认为固收是安全的,然后加一些风险资产追求弹性收益,但这个理念我是不认同的,固定收益资产并不完全等于安全,股票和债券其实都是风险资产,如果你认为一个资产是无风险的但它其实是有风险的,你大概率是容易吃亏的。” 陈圆明表示。
李栋梁则提出了一个更为前瞻的看法,在目前的宏观环境下,“固收+”的投资重心要从大类资产配置下沉到行业和主题的动态配置。
他认为,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了中速增长期,且总量政策很少,越来越强调财政政策的精准性,映射到资本市场上,这意味着我们很少会再看到以前泾渭分明的大类资产配置方向,投资重心应该下沉到行业和主题这个层面。
原标题:【最大回撤超30%,"固收+"怎么变成"固收-"?昔日"爆款"遭质疑,如今如何再出发】 内容摘要:【摘要】今年以来,曾经炙手可热的“固收+”基金正在频频遭受质疑。 在股债市场大幅震荡、可转债高位回调、新股破发常态化等多重因素的叠加下,以债券打底,通过股票、可转债、打新 ... 文章网址:https://www.doukela.com/jc/87273.html; 免责声明: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,请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。 |